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关于休假的话题近日屡屡冲上热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2月28日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建议,将3天春节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周末,取消调休制度,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则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
这些建议无一例外地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针对“隔周三休”,网友欢呼,“挺好,每个月都有两次三天小长假”“休三天就可以出去玩或者回家了……”也有网友留言,“先还是把双休日制度落实再说吧”;而在延长春节假期的新闻下面,网友的反应尤为热烈,认为“这个建议太好了,太人性化了,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示相关提议不错,“利国利民,可以让忙碌的春节变成真正的佳节。”
类似话题之所以冲上热搜,与公众的期盼相关。
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反映,体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生态和精神特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关联到经济社会的多个层面。这意味着在“该怎么放假”的问题上,一方面,国民一般都希望假期安排能够更从容一些;另一方面,却又不能不考虑可能牵涉到的各种影响。
早在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表示,法定节假日假期长短的设置,需要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综合考虑假期增加对用人单位人工成本、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当时的这份答复里,人社部还计算了我国一年的总假期是115天,另外还有5-15天的带薪休假,认为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时间过去了5年,当年的放假安排是否还能适应于当下的形势,不妨讨论。围绕春节假期,人们希望适当延长,以体现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意义,则是一个事实。
另外,即使现有假期够长,能否进一步统筹、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长假调休一直作为一个特色而存在,但这种前拼后凑的方式近年来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公众普遍反映,调休打乱了生活节奏,调休后超长的工作时间让自己的身心都难以适应。
取消调休,适当延长假期,代表委员的建议是对公众期盼的一种呼应,获得高关注度在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也要明确,这些建议和我国发展旅游休闲事业的规划完全同步。
在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迭代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其中列出了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以社区为中心打造休闲生活圈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优化假日结构,适当延长假期,既有利于提升公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国民旅游休闲质量,同时也是发展现代休闲业态、促进假日经济的必然要求。
正如熊水龙在解释其提案时所说,推行“隔周三休”,尽管不是一个很大的变动,但相当于一个月释放出了两个小长假,无疑可以更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需求,有利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幸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助推扩大内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至于假期安排变化对用人单位人工成本、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当然也不可忽视。但计算一下很容易发现,如果上述代表委员的建议得以实行,国人的总假期也不过增加了两天而已,相信其影响应该在可控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