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钱一碗的白提面
(资料图)
文/朱文新
重庆小面,随着重庆旅游热的兴盛,已成为重庆一张靓丽的名片。
“来来来,进来尝一碗嘛,味道正宗,早晨五点钟才煎的油辣子。”小面摊前,老板一边拌作料,一边招呼游客。“板凳面,板凳面,巴适得很哟!又来四位,大姐,再拿几根板凳出去摆起。”清晨的渝中区,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招呼声。近些年,重庆的名气大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不管吃不吃得麻辣,都要吃几碗小面才算到过重庆。
作为地道的重庆娃,我更清楚作料在小面中的灵魂地位。海椒必须天天煎,花椒必须要麻得嘴皮子跳才过瘾,酱油要榨菜味的,最好是在铁锅里煎一下,猪油必须是化边油,姜水、蒜水一样都不能少。芝麻酱?对,就这玩意儿千万少不了!芽菜最好是宜宾的,小葱红头为首选……莫看这十来种作料,制作工艺讲究着呢。就是同样的作料,不同的师傅打出来的味道都大不相同。“麻辣重,多菜少面,干溜哟”“不要大蒜,记倒起哈”“老板,老味道,今天吃个三两,加个煎蛋”……这样的要求看似很小,但真要把上百名顾客的要求都记下来,那真的是一个记忆高手才行。特别是早上,上班的人心急火燎,你一句我一句的要求,虽都在点子上,但又让你难以记住。聪明的老板,都是叫师傅先打出几十碗的基础作料,然后再根据食客的特殊要求再作增加。久而久之,师傅大都能记住每一位常客的口味,“多加半瓢酱油,眼镜老师吃得咸”,我常常被这样的老板收心,决定长期吃他家的面了。那些小面的作料已经深入到重庆人的骨髓里。“老爸,你去试一下那家雀儿面嘛,老板是渝中区土生土长的崽儿,味道巴适得很!”儿子经常把他探到有重庆老味道的小面摊推荐给我。所以,作料不好的小面店,哪怕装修得再好也打动不了我的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庆,有一种小面一样作料都不放,同样很受欢迎。那就是“白提面”。
白提面,就是面煮熟后,直接装到你带去的碗里就走的那种。我记得市中区(今渝中区)和平路的“和平餐厅”早上和中午的白提面很好卖,三分钱二两。我是他家的常客。“师傅叔叔,我的白提面提黄点哟!”我一边排队,一边朝煮面的师傅喊。“要得,提黄点,这小朋友经常照顾我们生意,给他碗里掺瓢骨头汤。”师傅一边煮面,一边提醒打作料的胖师傅。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白提面就出来啦。我端着面,快步朝家里走。放酱油、味精、猪油,一碗重庆清汤小面就诞生啦。
当时,白提面为什么畅销?那是因为家家户户都烧煤炭炉子,头天晚上闭火后,早上大人都很早出门去上班了,没有火,大人又不在家,小孩要弄熟一碗面的确很费事。顿顿都去餐厅吃八分钱一碗的小面又没那个经济条件。后来,随着天然气灶的启用,白提面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现在的小面作料花样翻新,但在我心里,仍然对白提面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和平餐厅那两位照顾我的师傅!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