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一场前所未有的“救河行动”在这座城展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马晓媛 编辑高雪梅
山西太原,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二期工程实施后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的历史,与汾河写在一起。
或许早在人类尚未踏足前,这条河已经静静流淌了千万年。人类逐水而居,缘河建城,有了“太原”。依据古汉语的解释,“太原”即“大原”,古人以“太原”泛指汾河谷地的广大平原。一座城的标记,从开始就打上了河的烙印。
河系千年,山藏古今。从台骀治水“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到汉武帝吟诵“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从元好问感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到张颐写汾河晚渡“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人簇如蚁”,大河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也塑造着一座城的形与魂。
时光流转,人渐多,城愈繁,大河却水渐少,景愈凋。过度利用和污染,让汾河不堪重负,人们听到了她的叹息声。
城没有河不行。为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一场前所未有的“救河行动”在这座城展开。
有河无水,有水皆污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起源于山西忻州,自北向南纵贯大半个省域、流经6市29县区,行程700余公里,汇入黄河,是山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也被称作山西的“母亲河”。如果从空中俯瞰,汾河就宛如一条链绳,沿河城市像一颗颗珍珠,被这条链绳一一串起,而太原城,就是这些珍珠中最闪亮的一颗。
有人说,每一座美丽的城市,都与一条伟大的河流有关。对太原来说,汾河就是这条“伟大的河流”。太原的建城史,与汾河息息相关。
传说中,早于大禹的台骀是治理汾河的英雄。《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水患根治,人们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立城建都。
在漫长的非信史时期,太原一直以泛地名的形式存在,泛指汾河中游太原盆地的广大地区。春秋时期,太原之地归属晋国,晋国六卿之一赵简子看中这里依山傍水、进退有据,在此筑起晋阳城——这也被认为是太原城的起源。
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太原城的位置时有变动,但始终未离汾水两岸。汾河对城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汾水灌溉两岸农田,为人们提供能量和经济来源;宽阔的汾河还是理想的航道,可以运输木材、粮食。有记载显示,从隋唐到宋元,山西出产的粮食和奇松古木,经由汾河,入黄河,溯渭河,运到长安,史称“万木下汾河”。
持续的过度利用破坏了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流域的森林、草原遭到大规模毁坏,水土流失加剧,汾河水量减少,流域内可调蓄水量的湖泊趋于消失。到了北宋末年,“河水涸,水运停”,以致“修楠巨梓积压数万株,无从外运”。
然而,人类对汾河的索取没有停止。随着工业时代来临,水资源过度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两岸植被被大量破坏……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河道几近断流,流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干流劣Ⅴ类水质比例一度达到68%。“母亲河”成了谁都不愿靠近的“臭水沟”。
“那时候汾河水量很少,河道也很窄,仅有的河水也是黄泥汤,有时候还有其他颜色的污水混入,环境也差,到处是杂草、垃圾,两岸没什么景观,河面上也没有像样的桥,家里经常能闻到臭味,连窗户都不敢开。”从小就在汾河岸边长大的刘鹏回忆。
这条曾经为城市赋予生机和活力的河,病了。
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二期工程实施前
系统施策,综合治理
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汾河的叹息。在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之后,人们加快了生态修复和治理的脚步。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同年10月,又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017年1月通过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首次从法律层面保障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2022年3月,《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实施,在规划与管控、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
2018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等一系列方案措施,为汾河保护与治理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场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攻坚战打响。山西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综合施治,努力使汾河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
围绕“水量丰起来”,太原大力实施调水、治水、改水、节水、保水“五策丰水”。太原市水务局局长赵生魁介绍,近年来太原持续加强生态补水调度,通过引黄工程科学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2022年共向汾河景区生态补水3.07亿立方米,给汾河“解渴”。同时,通过完善中水回用体系、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工业生活节水、实施关井压产和退矿保水等方式,为汾水“减负”。
围绕“水质好起来”,太原统筹推进饮用水、流域水、地下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生态环境部门在188公里长的汾河太原段排查出1374个入河排污口,对全市污染源排放点展开监测溯源、编码登记。城管部门将全市切割为47个雨水系统,进行雨污混接点改造,让雨污水“各行其道”,将污水“锁在岸上”。晋阳、汾东等6个生活污水厂项目先后建成投运,市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也在持续推进。
“2022年汾河太原段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这是太原市有水质监测记录以来,国考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体。”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闫文斌说,代表太原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断面之一的汾河韩武村断面,2022年水质与2020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浓度氨氮从1.17毫克/升下降为0.608毫克/升,降幅48.08%;总磷从0.194毫克/升下降为0.177毫克/升,降幅8.85%,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围绕“风光美起来”,太原落实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五项要求”,努力把汾河太原段打造成为城区段与农村段有机衔接、乡情野趣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景观长廊、休憩长廊、文化长廊。
一水中分,九水环绕
2021年9月,随着四期工程竣工,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城区段汾河形成了一条长达43公里、纵贯太原南北的“绿色长廊”。
在这场持续20余年针对汾河干流的治理中,太原市统筹堤岸防护、堰坝重建、水系梳理、湿地打造、生态修复、景观建设、文化植入、设施配套等工程,系统治理,久久为功,给汾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汾河太原城区段景区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城市中心设置了一个中型水库,这在北方城市都是较为少见的。”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平国介绍说。
据统计,建成的汾河景区共栽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其中乔、灌木100余种、80余万株,草坪、地被、花卉、水生植物600万平方米,布设有40余处文化景点。景区内还新建了两条总长85公里、净宽5米—8米的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欣赏汾河流水,边骑行健身。
张平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生态长廊,对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均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景区夏季区域温度比市区低3℃—4℃,相对湿度提高10%—20%。
干流治理的同时,支流治理也在加速推进。
太原三面环山、汾水中分,源于东西两山的边山支流共有9条。其中,汾河以西有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风峪河,汾河以东有北涧河、北沙河、北排洪沟、南沙河。长期以来,由于植被破坏、污染排放等原因,“九河”成为淌黑水、散臭味的“糟心河”。
2017年5月起,借助南沙河快速化改造和黑臭水体治理的生态样板工程经验,太原市开展了“九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294亿元,整治黑臭河渠长126.9公里,整治黑臭水体21处。工程完工后,太原市建成区基本告别黑臭水体。
在“九河”治理过程中,太原市坚持河道整治、园林绿化与管网、道路建设综合实施,在生态、民生、经济等方面产生综合效应。供电、通信、污水、雨水、供水、供热、供气、再生水等地下管线同步铺设,将城市基础设施向盲区、农村延伸,为薄弱地区创造发展条件;沿河两岸的抢险道被改建成立体化城市快速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描绘出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图景。
重归“幸福河”
如今,漫步汾河岸畔,人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远处郁郁青山环抱,脚下一汪碧水流淌,周围处处绿意盎然,各式景致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城之河,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
鸟儿是最好的“生态试纸”。摄影发烧友胡文晋九年前开始在汾河岸边拍鸟。“那时候很少看到鸟类,印象中就白鹭一种,还是‘旅鸟’,停留几天就飞走了,能抓拍到一两只都特别激动。”胡文晋说,这几年来的鸟越来越多,粗略统计不下150种,而且很多已经从“旅鸟”变成了“留鸟”,“把家安在了太原汾河边”。
候鸟在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觅食 ( 杨晨光/摄 )
汾河边成为市民们休闲健身的乐园。每到周末,汾河景区的篮球场、足球场、沙滩排球场里,健身爱好者跳跃追逐,挥洒汗水;岸边的步道上,人们或健步如飞,或闲庭信步;红蓝相间的自行车道上,一辆辆自行车穿梭而过;露天泳池里,水花翻飞,白浪迭起;儿童游乐场中,孩子们滑滑梯、玩沙子、荡秋千,尽情嬉戏……
“现在的汾河,还是一条延续城市文脉的人文长廊。”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科长郭凡介绍说,太原在治理中深挖城市文化和汾河故事,在两岸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景点,游客可以在岸边赏“晋侯鸟尊”领略先秦技艺,可在台邰治水壁画中一睹先贤风采,可在“汾河晚渡”追忆汾河航运的辉煌,还能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长廊里遍览三晋历史上的璀璨群星。
就连汾河上的桥也成为不少人的“打卡地”。迎泽桥、长风桥、南中环桥、祥云桥、晋阳桥……从北到南,24座造型各异的桥梁横跨在汾河之上,或古朴厚重,或轻灵飘逸,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桥下商圈建筑各具特色。
“现在只要有朋友来,我一定会带他们来汾河边走走看看,有时还会来两次,白天看青山绿水,晚上看灯火璀璨。”太原市民刘雪梅笑着说,每一个来看过汾河的人,都会赞不绝口“没想到北方还有这样的水,这样的美”。
一城护一河,一河带一城。汾河焕然一新,让过去无人问津的河边村镇,转眼成了“香饽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环境优美的汾河两岸,吸引高新企业纷纷入驻,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引擎;汾河还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助推地处内陆的太原城走向更加开放的舞台。
“母亲河”重归“幸福河”,“锦绣太原城”盛景在望。
来源:新华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