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位老人路过阜阳,途经一处村庄。此时正是3月,气候干燥,老人走着走着便口渴了,决定到村子里面找一户农家,去讨口水喝。
刚走进村子没多久,看见路边一个农户的院子里正有一位妇女在边晒太阳边纳鞋底。
此时的农妇正准备剪鞋样,正在这时,老人突然看到这位妇女脚下躺着的几张纸片有些蹊跷,尤其是最上面的一张大纸片,上面好像是用黑色的毛笔写了一些字,并且盖着好几枚红色的印章。
(资料图)
这位老人是一个资深的收藏家,他的眼光锐利,在赶路的途中也有过不少收获。看到妇人脚边的这张即将剪为鞋样的纸,他总觉得这张纸并不简单,极有可能是一个大收获。
他心中雀跃,准备凑到跟前去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这张纸是不是哪个前代名人的真迹。
谁知道老人刚要走过去,就看到妇人已经拿起这张纸准备裁剪掉了。
在如此危急的关头,老人忙不迭地大喊:“等等!等等!老乡先不要剪,我能先看看这张纸吗?”
妇人回过头来,上下打量着这个急匆匆的老人。看老人是一副高干领导的模样,于是就困惑不解地将自己手里的纸递了过去,并且问到老先生:“这就是我在屋里随便翻出来的废纸片,有什么稀奇的呀?”
老人暂且没有回答,只是拿起这张纸片来仔仔细细地端详起来,一个细节也不忍错过,谁知读着读着,他却突然脸色大变。
眼前的这张废纸,竟然是当年为给岳飞平反,为他追谥“武穆”、追封鄂王的平冤诏书啊!
这哪是什么没用的废纸,这可是多年难遇的珍宝啊,谁能想到这样一件宝物,竟然能在一个乡野粗妇的手里。
虽然他无法一眼就判断出这份赦书到底是真是假,但是看纸张的质感,字样的书法以及精美的印章,和这个纸张的老旧程度,确实能够看出来,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物件儿了,并且绝对是个好东西。
老人心中狂喜,心跳也忍不住加快了许多,他赶忙和妇人说道:“老乡这东西可剪不得,你看这纸上还写着岳飞的名字,还有这么多的印章,很有可能是祖上传下来的老东西。”
老人这样好言相劝,谁知道妇人却根本不理会,甚至还翻了一顿白眼,她根本不相信老人说的这些话,接着就又拿起剪刀说道:“这就是一些破废纸片子,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拿来做个鞋样,还能发挥价值,不然还能干啥?”
老人看农妇还是执意要把这张纸剪成鞋样,慌得心惊肉跳,急得脸红脖子,连连说道:“剪不得!剪不得!”接着突然脑中灵光一动,他从书包里掏出了许多用来包东西的旧报纸,准备与妇人交换一下。
他拿了大量的报纸与妇人交换,农妇看了这些报纸顿时双眼放光,心想自己肯定是捡了大便宜了,就笑容满面地急忙和老人做了交换,她把那纸片塞给老人,迅速地拿来旧报纸,生怕慢了老人就不和自己换了。
老人又问大妇人,家里除了这张纸片,还有没有其他类似这样的旧纸,妇人听了又走回屋去,从屋里拿出了好几张旧黄纸,说这些黄纸当时是和那张纸片包在一块儿的。
老人拿过黄纸来定睛一看,顿时喜不自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看到这些黄纸全都是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的真迹,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们对于诏书的题词题跋和私记印章,甚至还有自制的诏书封面《追谥岳王忠武敕书》。
老人算是彻底捡到宝了,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自己能用一堆包东西的旧报纸换来这么多的文人墨客真迹。
妇人像丢垃圾一样把这些自认为的废纸都一股脑地就给了老者,恰好正中老人的下怀,他欣喜若狂地将这些全部收入囊中,一直连连道谢,狂奔着回家了。
之后的几天,老人在家里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满脑子都想着那一件《追谥岳王忠武敕书》。
这虽然看起来很真,但是老人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也无法辨别到底是真是假。之后他就只拿着刚收来的这些宝物来到了阜阳的文物商店,请里边的专家来鉴定。
文物店的老板看到老人竟然拿着诏书走来,震惊得说不出话。但事关重大,不是他们两个老百姓能解决得了的,于是他就建议让老人把诏书留在店里,并且向文化站里上报。
专家接到消息就急忙赶了过来,他们经过研究,认为老人拿来的诏书极有可能是真迹,是十分珍贵的旷世宝物,并且它的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紧接着这些工作人员们就开始劝说老人,轮流给他做思想工作,希望这个老人能够把诏书上交给博物馆。
起初这位老人坚决不同意,不舍得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宝物就此让出,可是耐不住工作人员和市里的领导接连不断地登门拜访,苦苦劝说。
最后老人做了极大的心理斗争,终于同意把这一诏书上交给博物馆,而博物馆作为奖励给了老人和那位纳鞋底的农妇一人800元。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之后,后人们就一直对岳飞追谥加封。直到南宋宝庆元年,将他追谥“忠武”,这个谥号是中国历史上对于武将最顶级的评价和最高的荣耀了。
经研究发现,这一份诏书最早是被岳飞的第5个儿子,岳霆的后代收藏的。这个后代名叫岳玺,是岳飞的第十五世孙,曾经在明朝担任姓州的总兵。这份诏书,在后来也被岳的后人们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就这样一直传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当时岳飞的第23世孙岳长龄担任着颍州府知府,他邀请当时的各大鸿儒名流和皇亲贵族们,为这份诏书题词题字。
直到同治年间,已经有了50多位名流在上面留下了题跋和印章,也是因为,这份诏书上又有了非常多的真迹墨宝,它的价值才更高。
近代时期,因为战乱,诏书也多次遇难。土匪们将岳飞的第27世孙岳炜勋的房屋烧毁,幸好当时的岳炜勋誓死救下了这份诏书。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阜阳被日军疯狂轰炸,岳炜勋将诏书埋在防空洞,才躲过一劫。
岳炜勋死前将诏书传给女儿,但是由于之后经历特殊时期,诏书又流转到了纳鞋底的村妇手里。
后来国家博物馆两位专家前来鉴别诏书,通过纸张和字迹判定这是副本,但上面的题词都是原迹。
后来国家文物局专家和几位北大教授组成了鉴定小组,对诏书进行鉴别,得出的结论与上两位专家一样,最终认定为明末清初抄写的副本。
虽然是副本,但也依然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旷世难得的珍宝,并且经历重重磨难仍然保存了下来,这大概也是天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