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娱网

范进考第几名(范进考个试为何衣服)_世界聚看点

2023-03-11 19:42:52 来源:穿搭阁

读名著,估计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书中每一个情节,甚至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作者都不是随便写来,而是因为它有用、有价值。

《儒林外史》也是如此。下面举个小例子说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进任广东学道时,在南海坐堂考童生,应考的里面就有范进,书中这样说——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我要说的是上面引文最后一句: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前是很贫困的,一家子缺衣少食,所以他连参加考试穿的都是一扯就烂的破衣衫。

上面那句引文自然是要表现这一点,以与发达后周进的“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对比,让周进因此对他产生怜悯。

但我想问的是,除了这一作用,范进考个试衣服“又扯破了几块”这一细节是否还有别的价值?

有!听我细说。

我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行为发生,在许多方面是有严规的,其中,对考生衣着就有要求。

譬如,清代有这样的规定——

“凡考试举子入闱,俱穿拆缝衣服,单层鞋底,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令在外留截。如违,严加治罪。”

“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

其中的“俱穿拆缝衣服”“止许单层”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考生衣服不能有补丁!因为,有补丁意味着衣服有缝,不合“拆缝衣服”之规,也不合“止许单层”之规。

简单说就是,科考入场,衣服可以破,但不能有补丁。

而范进,正是因为这个,入场时穿的衣服即便“朽烂”也不打补丁,任由破洞、烂处露着。而这样的衣服更容易扯裂,所以范进考完出场时衣服“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以上是我对这一细节的解读。

当然,作者吴敬梓写时也许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不过是要借扯烂的衣服表现范进的贫困、狼狈,但细节的准确无误(没有用补丁摞补丁来表现困窘),本身就说明他不光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更有敏锐的眼光,能准确捕捉生活的真实。

大家就是大家,名著就是名著,再小的细节也经得起后人的琢磨和时间的考验。

附:科考防作弊主要手段

为了防止科考作弊,很早就有把考生身份信息遮盖起来的“糊名”制度和专人把试卷内容抄写下来的“誊抄”制度,这都是为了让阅卷者不知考生信息。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考生打小抄,规定也很多很细——考生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要切开……

,

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