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长宁区愚园路艺术生活街区,850米的主街在入夜后诠释着潮流的另一种面相:小店的装饰灯调暗几许,氤氲出低度潮饮的氛围。微风拂面、惹人微醺。正在举行的上海夜生活节近日推出100个“夜生活好去处”,愚园路艺术生活街区等入选。好去处也要有好经济,诸如愚园路这样的小马路一直在探索提升消费转化率的路径。夜间经济,延伸营业时间意味着商户经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小马路主街紧邻居民区,要兼顾商业与生活。“微醺经济”固然是丰富夜间经济业态的自然联想,但有可能落入“千路一面”的窠臼。怎样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点成为商户、运营方以及政府共同求解的问号。愚园路的夜经济打造要同在地环境匹配,同时也可以成为日间经济的一种延展。长宁区商务委副主任朱虹阐释,“愚园路业态的特点是不断推陈出新,身段灵活,能跟食、娱、购、游等不同板块充分结合,这也满足目前年轻人对多元的期待。商旅文融合是一种方向,但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年轻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比如让年轻人买票观看的夜展往往跟潮流主题相关。针对性地接驳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小马路夜经济。”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叶笑樱提出,通过引入演艺新空间,赋能街区夜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认为,艺术赋能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夜间经济的同质化,“比如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属性进行创意性的转化,这不是对住过何许名人,有过多少往事的罗列,而是以此为线索开拓创意型展览、沉浸式演出、互动型活动等。”
身段灵活
挖掘夜间经济潜力,指向业态的增与融,需要商户具有“创新求变”的意识以及灵活的身段。眼下,这正是运营方招商的底层逻辑。比如新晋网红打卡地标,商户“另有奇物”:内部装修是马卡龙配色,空间集买手型百货零售、咖酒文化、策展式跨界等元素于一体。白天,这里是聚合潮流人士的开放式“社交客厅”;夜里,灯光微暗,沿街面上摆放着桌椅,供人小酌。这些“外摆位”是商户让渡的店内空间。愚园路商户运营负责人,长宁区社趣更馨营造中心主理人许引兰说,引入商铺之初,就同主理人商量过开发夜间经济的可能性,“他们决定腾出部分店内面积作为户外空间,方便创新业态。”商户运营负责人常欢证实,室内空间的所有展出、零售都是可移动可变化,以应对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不止体现与物理空间的可变,也凸显于运营策略。朱虹说,夜间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商居平衡情况下,能够达到的人流规模。愚园路上活动从不间断。运营方建筑所在的草坪上常有知名品牌做快闪活动,“这些品牌同愚园路上商户开展联名活动。如此,品牌的原有流量也随之而来,人流带来消费,对日间、夜间经济都是利好。”许引兰说,求生是商户的本能,“夜间经济毫无疑问增加了经营成本,人力、水电费,商户需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意识,寻找利润增长点让自己生存下去,或者生存得更好。”
融合赋能
遵循市场逻辑的同时,政府如何搭台创造更多消费场景?譬如商旅文融合。包亚明例举艺术赋能的具体场景——沉浸式演出,“三五分钟左右的小型表演,同消费环节进行糅合。通过消费者打卡,将这些小型表演串联起来完成打卡动线的设计。”他认为,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可以是培育好艺术氛围,对有限的物理空间进行合理开拓,解决一些城市微旅游可能出现的公共服务配套不匹配的问题。叶笑樱观察时下年轻人的消费动线发现,他们一般会在聚餐时安排接下来活动的去处,“比如晚上9点的剧目会在饭点涌入一大波订票高潮。所以如果能在街区形成一些音乐、沉浸式演艺空间,引入高品质内容的演出就会反哺街区的餐饮发展。”商旅文融合意味着资源整合与长效机制的共享。有市政协委员曾提出:商旅文体资源整合与共享缺少长效机制,资源的统筹开发与管理受到较大限制。许引兰也提出思考,在愚园路物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无可能联合周边的小马路形成打卡动线,举办更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提升消费能级。就政协委员的提案,市文化和旅游局已会同相关部门给予回应:积极推进文旅消费;丰富文旅消费供给,通过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扶持,支持文旅目的地建设;营造良好文旅消费环境,申报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试点城市;扶持文旅消费产品的市场主体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