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伊犁河与伊宁
【资料图】
丝绸古道上的塞外江南
“新疆的河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如一江春水向西流的伊犁河,几乎是新疆文化向西开放的一个隐喻。”
——沈苇
伊宁的故事要从伊犁河与宁远这两个词讲起,它们是扣门探问的线索与钥匙。
奔腾的伊犁河↑
“伊”字来自于伊宁市的母亲河——伊犁河全长1500公里,是新疆水流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的跨境河流。诗人沈苇在他的散文《伊犁:一江春水向西流》里将其形容为“追逐太阳的河流”。在他看来,伊犁河像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母亲一样,数万年冲刷形成的湿地草原与河谷盆地让伊宁成为阡陌交错、气候宜人的“塞外江南”;而向西奔流的伊犁河水,不仅将大西洋暖湿气流带到天山山麓,也让伊宁逐渐变成欧亚文明的交融之地,伊犁河也成为“新疆文化‘向西开放’的一个生动隐喻。”
从空中俯瞰伊犁河上游
“宁”字则来自伊宁市的古称——宁远。史料记载,宁远城始建于1762年,为清代伊犁九城之一。有学者认为,伊犁河谷一带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散落多座繁华商埠,是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联接南亚和欧洲的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津。
02
薰衣草与天山花海
两代人的筑梦之旅
“六十颗种子来自普罗旺斯
六十个香魂移居伊犁河谷”
——沈苇
夜行的K9789次列车上,一对情侣在不远处细声规划着行程。疾行的火车发出节奏均匀的哐当声,逐渐没过了恋人的絮语。睡意朦胧的我却突然听到姑娘的一声欢笑,以及那句音调提高、特意强调的词句:“我要去看薰衣草!”
她,无意中道出了夜行火车里鼾声四起的旅行者们的梦境。在梦里,他们身处于黄昏温暖的金色阳光下,包裹在梦幻的紫色与温润的芬芳中,脚边的花海绵延至天际,与通红的火烧云亲密地厮守在一起。
也正是这样的梦境,改变了徐春棠、陈彩华、尹胜的一生。
收割薰衣草↑
1963年8月,19岁的宁波鄞县(现宁波鄞州区)小伙子徐春棠,从上海轻工业学校香料专业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边疆建设,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清水河农场(现六十五团)园林连工作。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低调谦和、勤奋好学的小伙子,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研究课题——将当时身价不菲的薰衣草从国外引种到与普罗旺斯纬度接近的伊犁河谷。
3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数十万字笔记的积累,徐春棠不仅成功引种法国引进的薰衣草种子,更是培育出多个优质的高产油品种。1990年,驻扎在伊犁河谷的四师5个团场种植薰衣草面积达9000亩,精油总产达35.7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开始少量出口。
天山花海的薰衣草田地里,陈彩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徐春棠老人引种薰衣草的历史。蜜蜂飞舞、香气微醺,陈彩华抬起身,手捧一把刚刚采摘的薰衣草,对记者说:“这里,就是我儿时梦境中的场景。”
天山花海景区内的薰衣草已进入成熟与采摘季节
1966年陈彩华出生在六十五团,这是徐春棠在六十五团引种国外薰衣草品种的第5年。没有人知道,怎样的机缘巧合会让5岁的陈彩华接触到这种从未见闻的紫色的植物。当被问及为什么会从事薰衣草产品研发、培训与推广工作时,陈彩华眼神确定地对记者说:“自从那时我的梦境里出现了这片紫色,我觉得自己就是为薰衣草而生,一生都在为它痴迷。”
伊犁小组成员在天山花海景区薰衣草田地里采访陈彩华
没有退休之前,陈彩华是新疆伊帕尔汗香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是全国首个研发薰衣草保健理疗、美容护肤、旅游礼品等领域产品的带头人。现在,58岁的陈彩华仍在尽自己的努力推广伊犁薰衣草产品与文化。在她的心里,徐春棠老人的嘱托犹在耳畔。2005年10月,陈彩华去上海出差专程去医院看望徐春棠老人。病榻中的老人笑着对她说:“彩华,等我出院了我们一起研究新的薰衣草品种,让中国的薰衣草赶超世界。”未曾想到,这便是陈彩华与老人见上的最后一面。
陈彩华转过身去,指着薰衣草紫色田地的尽头对记者说,天山花海景区薰衣草的种植面积现在已经超过了两万亩,是伊犁河谷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园区。你们可能想不到,这里在几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
透过咖啡厅的落地玻璃窗,潋滟波光尽收眼底。这座占地达数座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蓄水池,为景区里的万亩果树与薰衣草提供灌溉水源。把荒地变成良田与美景的推动者,是坐在我们眼前的新疆天山花海农旅集团董事长尹胜。
伊犁小组成员在天山花海景区采访新疆天山花海农旅集团董事长尹胜
尹胜将花海的经营模式归纳为“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创建项目”——以特色作物种植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提升、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模式。当被问及天山花海从无到有创业历程中的艰辛时,尹胜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他只是语调平静地谈到了园区建设初期遇到的困难:那时村民并不理解种树、种花带来的实际好处。多亏了那些年耐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孜孜不倦地帮助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逐渐从薰衣草种植、旅游产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实惠,才让这数万亩花海成为可能。他顿了顿,自豪地对记者说,“天山花海万亩花田农事、林果类种植与旅游产业每年为周边近万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03
弹布尔与木卡姆
市井小巷中的著名歌唱家
晚上九点的伊宁,天光明亮,天空丝毫没有入夜的意思。但伊宁人的夜生活已经慢慢拉开帷幕。
在沈苇老师与其的音乐家朋友周艺的带领下,穿过六星街肤色穿着各异、摩肩接踵的人群,在街角的一处,我们来到了赛努拜尔音乐之家。
这是一座典型的新疆庭院,大门刷成了六星街常见的孔雀蓝色。但与其他院落不同的是,大门旁的墙壁上贴着一行大字“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大字的下面,密集的文字介绍展示的内容:“麦西热甫”“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恰克恰克”等。最下面的信息栏则是对基地负责人“赛努拜尔·吐尔逊”的简介。
与同行的大多数人一样,这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是全然陌生的。
除了为我们预留的座位,院落里已经座无虚席,听众里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有身形微胖的维吾尔族妇女。观众席的正前方是一小片演出舞台,头顶上方的葡萄藤架为听众驱散着夏日的暑气。人们小声交谈,耐心等待演出开始。
趁这段时间赶紧用手机上网查询了下歌者的信息,映入眼帘的文字却让自己有些难以置信。
“赛努拜尔·吐尔逊,著名歌唱家。她出生于新疆伊犁音乐世家,从小学习新疆民歌、木卡姆、弹布尔乐器等。1993年至今出版了十张唱片,创作近九十首歌曲。”
当我尽力想弄清楚眼前的状况时,一袭白色连衣裙的赛努拜尔手持一把弹布尔,悄声坐在舞台的正中央。
她陆续演唱了伊犁民歌《牡丹汗》、自己的创作歌曲《童年》等,还专门为我们演唱了十二木卡姆艺术经典选段《朱拉》。她的侄子,一位帅气的小伙,手鼓打得激越而帅气。
清脆的伴奏声从弹布尔里发出,当赛努拜尔低沉绵长的歌声传来时,观众席里安静得似乎能听到大家的呼吸声。
与烈酒般来自荒漠旷野的粗犷男歌者相比,赛努拜尔的歌声更像是一杯热气四溢的玫瑰奶茶,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让听者吐露时光酝酿的芬芳。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仍旧能感受到这百转千回的歌声中,赛努拜尔从心底迸发的感人力量。
赛努拜尔与周艺即兴合作演唱伊犁民歌《百灵鸟》
末尾,赛努拜尔使用弹布尔为音乐人、新民谣歌手周艺现场伴奏,合作表演了一曲伊犁民谣《百灵鸟》。表演结束后,听众将赛努拜尔团团围住,要求合影留念。赛努拜尔带着腼腆的微笑,耐心满足了所有听众的要求。
当人群散尽,终于有机会向赛努拜尔询问音乐之于其的意义时,她想了想,脸上又露出了羞涩与温柔的笑容。她谈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些曾经坐在爸爸腿上听他唱歌的无忧岁月;她谈到了自己喜爱的乐器,那些曾经和左邻右舍以音乐为犁,探问幸福与痛楚的往昔时光;她谈到了因为自己身体抱恙无法坚持演出,而让从南疆远道而来的追随者洒泪抱憾回程的内疚。
“音乐,让我们懂得得到与失去,懂得爱,爱大地,爱人生,爱自己也爱他人……”她说。
你看,在这座小城里,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如此勤勉而用心地生活,如同那条追逐夕阳的奔流之河,用自己有限的人生,叩问生活的意义,一代又一代谱写生命的赞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