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娱网

盖尔·加朵,求求你别再演这种烂片了

2023-08-21 15:56:53 来源:Mtime时光网

作者:南野文

盖尔·加朵领衔主演特工题材新片的 《谍之心》,在国内影迷圈里扑得无声无息。

这要是放到以往,很难让人相信。


【资料图】

从这部片里,你可以看到从《007》到《碟中谍》上百部特工电影的熟悉情节,但处处皆是低配致敬,唯独记不住这部电影。

《谍之心》

《谍之心》在奈飞上线后,虽然观看人次登顶周冠军,但它的IMDb评分仅有5.7,烂番茄新鲜度低至30%。

《谍之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为什么好莱坞大片接连败北?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当下的美国影坛,同样也预示了接下来的数年间,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电影。

01.谍战还能讲什么?

影片开头二十分钟,特工们优哉游哉地说着逗趣段子,反派成员频繁犯蠢地露出马脚,枪战戏、追车戏、爆炸戏堆叠起来的动作桥段,成为《谍之心》先声夺人的招数。

在此过程中,盖尔·加朵饰演英国军情六处的菜鸟特工瑞秋,负责网络技术,是四人小组里的“团宠”。但没过多久,表面怯懦文静的瑞秋瞬间“上天入地”,不费吹灰之力团灭了一队武装势力。显然,军情六处只是瑞秋的幌子,她真正的身份是一个名为“特许局”的情报人员。特许局不隶属任何国家组织,完全独立于各国之外,大多由退休后致力于维护世界安宁的情报人员组成。

瑞秋虽然暗中协助军情六处的其他三名队友,但任务终究失败,目标人物服毒而死。此后,不管是军情六处,还是特许局,都将矛头对准破坏任务的神秘女孩凯娅。也正是在追踪凯娅时,瑞秋才发现整个行动是个陷阱,凯娅也并非独自一人,在她背后站着一位阴险狠辣的同伙,也是瑞秋在军情六处的队友——詹米·多南饰演的帕克。

所以,四人小队中并非只有瑞秋隐藏了真实身份,帕克同样如此。只不过他的目标并非拯救世界,而是找出特许局的老窝,从而控制特许局最强大的武器“谍心”。

值得一提地是,曾出演《五十度灰》系列的型男詹米·多南,在本片中令人刮目相看。他在表现帕克前半段的伪装时,显得有些拘谨板正,但等到身份揭开之后,那种骨子里的邪恶和狡诈演绎得相当到位。

相比之下,宝莱坞女星阿莉雅·布哈特让人有些失望。她在印度颇受欢迎,本片也是她首次进军好莱坞的作品,但在诠释凯娅的性格几番转变时,布哈特明显力有不逮,只剩满脸稚气的嗔怒和困惑。

当然,更让人失望的,要属盖尔·加朵饰演的瑞秋。

这倒不是说盖尔·加朵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而是她优雅的身姿和亲和的面孔,和以迷惑性著称的特工形象相距甚远。但演员的表演水准,已不是《谍之心》最突出的问题。它让人昏昏欲睡,不仅因为在文戏编排上毫无新意,也在于动作戏无法给予观众强有力的冲击。

02.来自AI的威胁先来说说《谍之心》的文戏问题。和绝大多数谍战片一样,本片也是由“麦高芬”驱动。所谓“麦高芬”,常见于悬疑片,是推动剧情和人物发展的某个物件,它并不一定需要交代清楚,但它总能牵动人心。譬如《低俗小说》里的手提箱,《夺魂索》里的尸体。

《谍之心》里的麦高芬,是特许局里的谍心。这台量子计算机能利用海量数据推导出事件的未来方向,不仅如此,它还能进入世界上所有的网络空间,窃取一切数据。简单来说,便是AI武器。它早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少数派报告》中,便已有相似的设定。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电影,还是前段时间上映的《碟中谍7》。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亨特,在这一部需要完成的“不可能任务”,便是找到足以摧毁人类文明的“智体”,它和谍心一样,同样是AI武器。

但《碟中谍7》讲述的是各国都在争夺智体的掌控权,将其据为己有,用来称霸世界。亨特及其团队站在了所有国家的对立面,因为他最终的目的是要摧毁智体。《谍之心》与此不同,虽然作为正义一方的特许局,亲历了帕克用谍心制造的惨剧,但他们仍企图掌控这一“潘多拉魔盒”。单从立意来说,《谍之心》要比《碟中谍7》差了一大截。

不过这并非致命问题,最糟糕的是,《谍之心》不但在故事中对AI武器的力量推崇备至,在电影的剧作层面上同样宛如AI手笔,一切都像走马观灯,一切都毫无新意。瑞秋的登场亮相,是菜鸟弱鸡秒变超强女神;反派帕克的目的,只因为自己曾经成为炮灰,于是便要毁灭人类。关键角色凯娅可以为虎作伥,但最终被正义召唤,力挽狂澜。发现了吗?《谍之心》所有的剧情编排都过于顺拐。你仿佛在这些情节上,看到上百部同类电影的设定,但却唯独记不住这部电影。

《谍之心》VS《黑寡妇》

说的残酷一点便是:《谍之心》没有任何一场文戏,能让观众印象深刻。这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无疑是场灾难。

03.缺陷好过平庸比文戏稍微好一点的,可能是动作戏和影像质感。看完全片,我们或许还能留有一点印象的,便是瑞秋和帕克在高空飞艇上的打斗戏了。相比于如今好莱坞动作片动辄发生在飞机上,《谍之心》的飞艇戏份倒是增添了几分复古感,也因此显得新颖有趣。至于摄影层面,导演汤姆·哈伯和摄影师乔治·斯蒂尔都酷爱七八十年代的动作片,尤其是1975的《秃鹰72小时》和1983年的《007之八爪女》。

《秃鹰72小时》

他们将那个时代的低调打光和粗粝影像,尽量移植到《谍之心》里。所以《谍之心》的不少场景都采用了胶片拍摄,至于夜景部分,斯蒂尔也选用了更接近胶片影像的滤镜进行处理,使其数码摄影不像大多数好莱坞电影那般过于清晰锐利。

但老实来说,哈伯和斯蒂尔所能追求的创意也仅限于此。对于大多数动作戏,尤其是近身交战、枪战戏而言,《谍之心》所呈现的质感与其文戏一样,平庸干瘪。要知道,不管是查德·斯塔赫斯基的《疾速追杀》系列,还是山姆·哈格雷夫的《惊天营救》系列,在动作戏的设计和雕琢上,已经引领了动作片新的潮流。

这些影片固然存在缺陷,不管是人物的行为逻辑,还是剧情的发展节奏,都有亟需改进之处,但它们显得朝气蓬勃,表达欲十足。

反观《谍之心》,看似都在标准线上的剧情、动作,实则为赋新词强说愁,仅剩庸常堵人口。此外,《灰影人》《红色通缉令》等由网飞出品的影片皆是如此。

它们失去了电影本该具有的原创性和新鲜感,只能在算法的统一控制下,将笑料、动作、情绪统统塞进去某个类型中。

这样的流水线产品,或许将会成为未来几年,好莱坞流媒体电影的常态。

它们可能会吸引一批只注重类型娱乐,而漠视创作表达的观众。

真正引人入胜的电影作品,势必关切着更复杂的命题,也牵扯到更丰富的情感,譬如《芭比》,譬如《奥本海默》。

而《谍之心》的存在,或许正衬托了原创电影在这个时代的难能可贵。

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