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娱网

这部电影,让胡歌成为影帝

2023-09-09 09:57:00 来源:Mtime时光网

作者:县豪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以206.18亿人民币总票房、5.04亿总观影人次收官。


【资料图】

作为史上票房最强的暑期档,《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等卖座影片从多个题材维度,让观众感受到了重重的电影热浪。

若想在喧嚣过后,回归清淡与平静,不妨选择下面这部电影。

《不虚此行》

(本文含剧透)

今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导演刘伽茵、主演胡歌分别斩获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与《第八个嫌疑人》中的大鹏并列获奖)。

导演韩帅(《汉南夏日》)称赞此片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作家梁鸿(《出梁庄记》)认为本片就像一首叙事诗,导演对电影节奏和结构的把握非常好。

NO.1文艺气质

《不虚此行》聚焦往生题材,其创作班底自带文艺气质。

影片由著名导演曹保平担任制片之一。

曹保平曾执导《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狗十三》等片。

同样是上影节最佳导演的他,擅长将主流类型拍出边缘气质,借此传达生猛、激烈的人本关怀。

此次监制《不虚此行》,想来也是希望从“逝者”破题,以实现对“生者”的悲悯。

《烈日灼心》剧照

曹保平是刘伽茵的恩师,他曾多次鼓励刘伽茵:创作是痛苦的,但痛苦的事令人成长。

距离上一部长片、2009年的《牛皮2》,刘伽茵用了14年时间,才创作出《不虚此行》。

2015至2016年,刘伽茵经常去殡仪馆观察生活,加之自己与文字的亲近,她便在脑海中幻化出了一个写悼词为生的人物,随后就有了这部电影。

此前,刘伽茵导演的长片只有两部,2005年的纪录片《牛皮》及4年后的衍生剧情片《牛皮2》。

《牛皮2》

这两部以皮艺店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奠定了刘伽茵的导演风格——

先锋、实验主义,擅长以定机位拍摄传达内观力量,带一点阿巴斯(《樱桃的滋味》)的日常性,以及一丝阿克曼(《让娜·迪尔曼》)的沉浸表现风格。

相比《牛皮》时期的家庭作坊式拍摄,《不虚此行》有更成熟的团队。

比如配乐就由刚刚凭借《万里归途》夺得长春电影节最佳音乐奖的作曲家李衡操刀。

因此,《不虚此行》更加精致、轻盈,但刘伽茵对生活的透彻观察依旧贯穿其中。

影片的演员阵容同样亮眼。

主演胡歌、吴磊继电视剧《少年杨家将》(2007)、《琅琊榜》(2015)后,终于在银幕上实现三搭。

《少年杨家将》中,两人分饰同一人物的青、少年时期,而在《琅琊榜》中则有形影不离的贴身情分。

《不虚此行》仿佛将这两种关系融合,让胡歌、吴磊这对相差17岁的搭档,在片中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奇妙的关系。

甚至在部分镜头中,吴磊已经有了胡歌的韵味。

具有胡歌气质的吴磊(来自影片官方抖音)

此外,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齐溪(《奇迹·笨小孩》)、影后娜仁花(《额吉》)、影帝孙淳(《秋喜》)、黄磊、白客、龚蓓苾(《独自等待》)等实力派演员,也都加盟了本片。

这些演员大都有非常丰富的文艺片出演经验,使《不虚此行》自带一种稀缺的文艺气息。

NO.2送行故事

《不虚此行》的故事,分为主线与支线。

主线为悼词作者闻善(胡歌 饰)的职业转变及人生领悟。

闻善本是一名编剧,但在这个行业中并无成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到一份悼词撰写工作,从此便转行成为一名悼词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陪在他身边的,是一个名叫小尹(吴磊 饰)的男孩。

相比闻善必须面对生活中种种细琐困境,小尹无所事事,更像一个抽象的文艺符号。

影片预告其实已经揭秘了小尹的身份:他是闻善在做编剧时创作出的一个角色。

支线则是闻善悼词工作的各类委托人。

如身患癌症的老人、抑郁症缠身的配音博主、看似已在北京落地生根的中产人士……

他们或为自己、或为亲朋预约或求取悼词。

对闻善而言,撰写悼词是聆听逝者故事的过程,影片英文名“All Ears”正是洗耳恭听之意。

在聆听故事及撰写悼词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了解逝者人生的核心部分,或规避敏感之处,需要闻善认真把握。

比如齐溪饰演的邵金穗跨城找到闻善,告诉他在给那位配音博主写悼词时,没有抓到最重要的部分:“声音”。

黄磊饰演的王先生则希望在自己父亲的悼词中,不要提及某些往事。

种种支线故事不断冲击闻善的灵魂,渐渐对其主线的人生产生影响,这种“量子纠缠”,正是《不虚此行》的叙事魅力之一。

影响闻善最大的委托人,是娜仁花饰演的方阿姨。

方阿姨有句“名言”:我在癌圈里知名度很高的,算半个网红。

只此一句,足见方阿姨松弛、大方的性情,但她的过去并不顺畅,离婚后她不得不以一个人的工资和粮票养活两个孩子。

然而,艰困的生活反而铸就了其坚韧的品格。

这些往昔岁月,渗透在闻善的聆听中,逐渐令他更能面对人生的坎坷。

所以,写悼词是怀缅,也是超度,渡逝者,也渡生者。

反过来,悼词中的一字一句、每笔每划,也在以一种冰莹的质感浸润悼词作者的神经,如同一种死亡遗爱的反哺。

闻善渡人,人渡闻善,这就是《不虚此行》主线与支线的最好注解。

这种渡,也反映到闻善和小尹的关系中,创作者逐渐完善自己笔下的角色,角色又推动创作者一再执笔。

显而易见,这是导演刘伽茵的自我映照。

刘伽茵

NO.3生命关怀

“我是用文字,送大家最后一程的人。”

这句台词,堪称《不虚此行》的题眼。

所谓的“不虚此行”,指的便是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或多或少留下永久的人生意义,为此,影片提出“第二幕人生”的概念。

剧作讲究三幕式结构,引入、核心、高潮(或结局),可将之形容为河流、湍流、瀑布。

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可能长久处于“第二幕”中,无法迎来高潮部分。

只能拥有第二幕人生,正是普通人最真实的写照,但即便是普通人,亦有不虚此行的时刻。

正如小尹那句,有想实现的目标,就算只有一个人知道,也有意义。

又如方阿姨通过提前和闻善沟通自己的悼词,令死亡被最大程度地稀释,从而让活着变得强烈。

而这一切,都被按进影片内敛、恬淡的风格之中。

导演曾说自己是一个i人(MBTI测试中的内向型人格,对应外向型的e人),恰好,片中的闻善也是一个i人。

这让《不虚此行》成为了一部真正专注叙事和情感剖析的创作型电影,而非外放的话题型电影。

胡歌和导演之间的“互动”也证明了这点。

谈到片中角色,胡歌说:演的成分并不多,我是完全把自己交给他(闻善)了。当一个演员真正地爱上一个角色的时候,他就能够将自己完全交出来。

刘伽茵则有一段非常动人的回应——

我其实挺“嫉妒”你(胡歌)的,因为这个角色明明是我写的,可是我时不时会觉得,你比我了解他更多一点。

后来我明白了,多出来的这一点,是你自己,这个故事如果有一张脸,就是你的脸。

两个i人的彼此映照,其实正是影片通过创作传达生命关怀的证据之一。

近年,以亡者题材书写生命关怀的华语影视屡出佳作。

如有《入殓师》之味的华语片《本日公休》、聚焦殡葬行业的国产片《人生大事》、以奇幻手法抚慰亡灵的华语剧《不良执念清除师》等。

这些作品都借助一个具体的动作或工具(如理发、书法),呈现创作者对逝者遗念的关怀,从而摩挲观众心底的柔软之地。

《不虚此行》何尝不是如此?

一份悼词,既在生命的边界总结人生,也能以他人的故事观照己身。

而每一个普通人,或许都能在“不虚此行”中看到自己最独特的一面。

标签:

热门推荐